2011年3月24日星期四

夾邊溝-把我帶回那課室


電影節的第一擊, 看的是<夾邊溝>。在只有$200budget, 挑了很久才選了這齣入圍了威尼斯金獅獎,, 自是萬分期待。

故事很簡單, 改編自小說<夾邊溝記事>, 說的是5060年代中國那段荒誕而可悲的反右運動。一大堆知識分子無辜被標纖成反動分子, 被送到了荒蕪的沙漠接受思想改造, 碰巧撞上了大躍進所引發的大飢荒, 結果近3000人裏, 最後只有幾百人能活命。

電影的故事是吸引的, 但拍法卻過於造作, 所以散場後, 不多不少有些失望。大漠風景很狀麗, 為活命而不惜食嘔吐物等場面也拍得真實, 對當時在位掌權的人的批判也到位。不過, 手搖鏡頭和一鏡直落的拍法好像用得有點濫, 而對白可能因要遷就不諳歷史背景的西方觀眾, 也未免有點迂迴, 影響了節奏。

最失望的還有兩點:

1. 每一個人走路都無力的搖來搖去。

我明白飢荒下, 人人都神志不清, 氣虛力弱, 但既然作為一部劇情片, 又不是紀錄片, 可否超現實一點, 讓角色走路走得正常一點?角色不斷在搖, 鏡頭又不斷在搖, 未免太累人。

2. 那哭得鬼哭神嚎的女角色實在太煩。

一開場已估到, 電影一定會有幕是連環境聲也不收, 只收哭喊聲的淒涼場面。果然, 真的有。不過那女角由第一次哭到最後一次哭, 那一場戲足足有近15分鐘, 未免太over了。

反右運動無疑是一場慘絕人寰的人為悲劇, 但更可怕更可憐更可悲的是, 這個悲劇只是剛剛開始。散場後, 一個人從科學館走到清真寺, 不知是那來的靈光一閃, 思緒回到A-Level上中史課的時光。5個人的小班教學, 求老師抽一堂出來說一下out syllabus的六四事件。很深刻記得老師最後很精彩的立論, 「最悲哀的, 是一連串的事件把人民的心思掏空了, 而又沒有東西把那空洞補回。」 而那所謂的一連串的事件, 就是由這從整風鳴放演變出來的反右運動開始。

忽然想起了當年, 才驚覺自己曾遇上了一個這麼好的老師, 也發現那美好時光原來已離自己那麼遠。余華說,文學「就是讓一個讀者在屬於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語言和不同文化的作家的作品那裡, 讀到屬於自己的感受。」我想, 電影跟文學, 也是一樣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