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5日星期五

Beady Eye‧《Different Gear, Still Speeding》


Beady Eye出碟喎, 當然要寫些東西來紀念一下。

有些音樂對我來說就像癮一樣, 隔了一段時間沒聽就會忽然癮起, 有突然很想聽的衝動。Beatles是其一,陳綺貞是其二,五月天是其三,Oasis是其四。可想而知,Oasis對我來說有多重要。

沒有了大佬Noel的Oasis, 改了名叫Beady Eye, 第一張唱片就取了個這麼畫公仔畫出腸的名字,明顯就是在宣示,「沒有你,活得還是一樣精彩。」我期待,但我更怕失望。唱片正式推出前就已經不知在那個外國forum搶先下載了全碟試聽, 火速的聽了一次, 暗叫不妙, 聽了一次竟然過耳即忘...

在ITUNE數著播放次數,終於聽了1x次, 想到怎樣下筆了。這隊沒了Noel的Oasis, 其實還是很Oasis,很懷舊復古,很60年代,很psychedelic。Four Letter Word是一貫很Oasis的開場曲氣勢不錯;The Roller是Oasis式ballard;Beatles and Stones是用The Who的曲風向偶像致敬,一雞三味;顥然是Liam堅持的復古風;是Liam的的後續;熟口熟面,間奏疑似Beatles的;又是那種旋律優美,又帶點傭懶的典型Oasis式演唱會大合唱歌。

唱片最大亮點其實還是Liam的嗓子,真的比從前好了不少,雖然還未回復到早期的狀態,但聽落都有《Be Here Now》時的狀態了,甚至某幾句的唱腔真的令人想到是John Lennon復生,我猜這也是Liam刻意營造的。

不過全碟最缺的,就是Noel最拿手的那些很大氣很GRANT的歌。沒有,,這些神曲,是非戰之罪, 但連,, , 這些一loop即上腦的歌也欠奉,就未免有點失望。畢竟那些易上口的旋律,才是Oasis的皇道。

總括來說,唱片比預其好,也是水準以上之作,整體質素比Oasis時代後期的數唱片有過之而無不及。Andy Bell和Gem Archer為這隊「新」Oasis注入了似曾相識又熟口熟面,但又會令人「咦」一聲的新元素。作為Debute Album,絕對是交到貨。不過,一面聽, 心裏就一直在比較。一直叫自己把Beady Eye當成新樂團,但每次聽完,就總是心裏要喊,「要是Noel還在,多好」。沒辦法,那個年頭的Brit pop,實在太經典。

Definitely maybe,那是個我們回不去的從前。

語路﹣好壞參半


電影節的第二擊,看的是《語路》。覃樟柯監製,並跟另外六位年輕導演合導的一套以KEEP WALKING為主題的紀錄片。

再一次印證,電影節場刊的那些文案寫得有多好,介紹總是引人入勝,但電影精不精彩,卻是見仁見智。

十二個人物故事,個人認為好懷參半。最期待的周雲蓬那一段沒有失望,覃樟柯拍的那唯一段也真的比其他的人好,昆曲和跳舞的那一段比想像中精彩,那個在蘭州搞環保事業的開的,那黑白畫面交織出來的那個記者的故事,更拍得很緊湊。不過羅永浩的那段來得有點無厘頭,看完更有點討厭他,服裝設計師那一部分也令人莫名其妙。段也不見得十分特別。說真的,有些《星期X檔案》又或《鏗鏘集》做的人物故事,就拍得比片中某些故事好,單單是那個「不要再說了」的經典阿源,便比當中某些故事來得精彩。是成功記下了中國發展的一面,但卻未至於形造到覃導說的,「努力追夢」的感覺。

也是買了戲票才知道這場是世界首映,還有覃導和另外五位導演的戲後即場Q﹠A環節。不多不少,心裹總覺得自已賺了。惟有些人的問題也真的比覺爛,浪費了時間本就不多的答問環節。我甚至極懷疑問第一條問題的那個人是贊助商的「枚」,竟然可以問「指定」贊助商對電影的啟發,這樣的問題也問得出口,擺到明要回去寫公關稿罷?

2011年3月24日星期四

夾邊溝-把我帶回那課室


電影節的第一擊, 看的是<夾邊溝>。在只有$200budget, 挑了很久才選了這齣入圍了威尼斯金獅獎,, 自是萬分期待。

故事很簡單, 改編自小說<夾邊溝記事>, 說的是5060年代中國那段荒誕而可悲的反右運動。一大堆知識分子無辜被標纖成反動分子, 被送到了荒蕪的沙漠接受思想改造, 碰巧撞上了大躍進所引發的大飢荒, 結果近3000人裏, 最後只有幾百人能活命。

電影的故事是吸引的, 但拍法卻過於造作, 所以散場後, 不多不少有些失望。大漠風景很狀麗, 為活命而不惜食嘔吐物等場面也拍得真實, 對當時在位掌權的人的批判也到位。不過, 手搖鏡頭和一鏡直落的拍法好像用得有點濫, 而對白可能因要遷就不諳歷史背景的西方觀眾, 也未免有點迂迴, 影響了節奏。

最失望的還有兩點:

1. 每一個人走路都無力的搖來搖去。

我明白飢荒下, 人人都神志不清, 氣虛力弱, 但既然作為一部劇情片, 又不是紀錄片, 可否超現實一點, 讓角色走路走得正常一點?角色不斷在搖, 鏡頭又不斷在搖, 未免太累人。

2. 那哭得鬼哭神嚎的女角色實在太煩。

一開場已估到, 電影一定會有幕是連環境聲也不收, 只收哭喊聲的淒涼場面。果然, 真的有。不過那女角由第一次哭到最後一次哭, 那一場戲足足有近15分鐘, 未免太over了。

反右運動無疑是一場慘絕人寰的人為悲劇, 但更可怕更可憐更可悲的是, 這個悲劇只是剛剛開始。散場後, 一個人從科學館走到清真寺, 不知是那來的靈光一閃, 思緒回到A-Level上中史課的時光。5個人的小班教學, 求老師抽一堂出來說一下out syllabus的六四事件。很深刻記得老師最後很精彩的立論, 「最悲哀的, 是一連串的事件把人民的心思掏空了, 而又沒有東西把那空洞補回。」 而那所謂的一連串的事件, 就是由這從整風鳴放演變出來的反右運動開始。

忽然想起了當年, 才驚覺自己曾遇上了一個這麼好的老師, 也發現那美好時光原來已離自己那麼遠。余華說,文學「就是讓一個讀者在屬於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語言和不同文化的作家的作品那裡, 讀到屬於自己的感受。」我想, 電影跟文學, 也是一樣吧。

意想不到的E會

本就說過, 對這一份工作,不會有太多留戀, 所以收到電話後, 也沒想太多就辭職了。無疑, 自己有點處理得不好, 遞信遞得太過突然, 上司和同事都有點噩然, 更少不免被上司窒兩句。

本來打算安安份份、無聲無色的過完這一個月就算, 豈料上司卻失驚無神找了我開了個E會。這個E會也真的來得比我的辭職更突然, 受寵若驚是當然的了, 畢竟自大學落了莊後, 就沒有再這麼認真地讓別人審視自己了。

如坐針氈, 卻料不到上司劈頭第一句就是, 「我覺得我哋請啱人」,更令人感動的就是他說的一句,「如果你沒為我們帶來貢獻, 我根本就沒有心機, 也不會花時間跟你開這個會。」同事也跟我說, 上任同事走的時候, 上司也沒有開這個會, 證明了我的離開, 是部門的一個損失。 會裏當然不是一面到的讚好, 自問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上司和同事也跟我說了很多可做得更好的地方, 但對於他們普遍的正面評價, 實在是始料不及。

說真的, 作為一間中型國際公司裏的小薯仔, 一直覺得自己在做的, 是微不足道的事。說真的, 說明書, 有多少人會看? 那些海報的slogan, 有多少人會留意?為那些手錶想的名字, 又有多少人會注意? 一直認為只要自己做事細心一點, 有交帶一點, 盡責一點, 就能在公司安穩的逗份人工了。但原來細心、盡責、有交帶這些總來覺得是應份的東西, 在別人眼中是值得珍視的。

很慶幸自己能曾經在這裏工作過, 至起碼令我明白到自己不是一無是處; 至起碼讓我得到了當記者所不能得到的經驗; 至起碼令我知道了, 有些東西做了, 就總是有人會留意的。

從不奢求世界圍著我而轉, 但慶幸我的存在能讓世界轉得順暢一點。能有那丁點的存在感, 就足夠了。

接下來又是新的挑戰了, 年輕, 多好。

2011年3月2日星期三

好好先生‧《年輕的心》


可能受辭職的影響,忽然很有把錢豪花出去的衝動,結果下班就衝動信和自動投降。$238,信用卡擦下的一刻,很爽。原來自己也真的在2011年沒買過甚麼,除了吃和交通以外,其他消費都接近零。

一口氣買了三張唱片,結果最喜歡的還是好好先生這張來自港台CROSSOVER的唱片。

唱片的宣傳文案是這樣的:失敗之後還是再失敗,才是真正的人生。

不知是甚麼時候,「失敗乃成功之母」成了老掉牙的大道理,然後習慣把失敗看成理所當然,再忘記了失敗之後,我們還剩下那丁點難能可貴的東西。

好好先生這張唱片無疑又是那些TWEE POP到爆,然後歌詞灰到爆,鱷魚頭老襯底的反高潮歌曲。<好好的心>唱的是流落異鄉的悲涼;<我們的狂想曲>說的是人人也有夢,「只是會不會實現而已」;<彩虹計程車>很有林一峰<每當剛點起煙車就來>的那種失諸交臂的意味;<公雞的願望>由「咕咕咕咕」唱到「哭哭哭哭」,唱的是一個實現不了的願望;<米奇與米妮>在台式搖滾襯托下,訴說了愛情現實與幻想的失落。

下半場以為終於正常一點,還以為<香蕉先生>是在唱香蕉的美好,卻豈料最後來了一句「因為你死我能活」;麥克瘋了是唱Micheal Jackson,有點像Eason的六月飛霜;<賺錢來買UNIQLO>應該是諷刺追求「生活態度」下的拜金主義,在香港把UNIQLO換上IPHONE就GOOD FIT了;<黃金睡眠>是失眼之歌;<日航空姐>忽然在最尾撕喊「空姐不理我」,為了唱出在飛機上遭到立志釣金龜的空姐的歧視,因自己不是印度油王,而令「整趟出航因此留下遺憾的悲歌」。

失敗與失落,像一把鋒利的刀,好像掐中了其麼地方似的。真的,很多東西都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我認我負面悲觀,但世界就是這麼可怕。不過阿Q一點的去看,失敗了再失敗,身上還剩這麼多可以失去的東西,就該是幸運了。

P.S. 唱片包裝太漂亮,很多手繪插圖,拿回了公司做PRODUCT PRESENT